刑,給孩子起名字的網站,新的電影
2014年高考江蘇歷史卷第1題是關于董仲舒思想的一道選擇題。原題如下:
在對天、君、民關系的認識上,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,主張民貴君輕,董仲舒主張“屈民以伸君,屈君以伸天”。材料表明,董仲舒
A.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
B.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
C.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
D.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
【答案】B.
題中引文多作“故屈民而伸君,屈君而伸天”(《春秋繁露·玉杯》,下文所引均以原文為準)。筆者認為,本題答案設計不科學。綜觀董仲舒的思想,其“屈民而伸君”主張與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并不對立,他不僅沒有背離民本思想,相反還是民本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。
一 孟子的民貴君輕與民本思想
孟子生活在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。他認為,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,相比而言,民更重要。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生活安泰,民心大順,近悅遠來,不需前去招徠、百姓自己就會趨之若鶩。遇有外敵入侵,就可以讓他們拿起木棍打贏盔甲堅硬、刀槍銳利的軍隊。對《孟子》的原文,人們更多關注的是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這句話,而忽視下一句“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”。后者強調,如果能贏得民心,便可統一天下,成為天子?梢,在兼并戰爭的背景下,孟子所說的民貴君輕,強調的是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”。
近代以來,人們習慣把孟子所說的民貴君輕稱為民本思想或民本論。民本思想作為一個約定俗稱的名詞可以使用,但是如何理解值得思考。
第一,孟子的基本觀點是,無論是贏得天下還是治理天下,必須重視民。這符合民本思想的基本特征,即重民、貴民、安民、恤民、愛民。孟子的民貴君輕,同時還體現了民本思想的核心,即關注百姓,強調人民是社稷的根本。由此看來,孟子的民貴君輕,就是民本思想。
第二,民貴君輕不是說在國家政治結構中民的地位高于君。中國古代的民本觀念,是建立在尊君的立場上的!懊癖尽北举|上是為君主的“邦寧”而考慮的,為尊君的目的服務。在君本位問題上,儒家與法家沒有本質區別。只是法家崇尚權威,儒家則推崇禮儀制度。儒家的禮不過是“知為皇帝之貴也”(叔孫通)的工具。正如丁守和先生所說:“民本學說在本質上不是民本位理論,而是君本位理論,是一種明智的,眼光遠大的君本位理論!
近代以來,國人出于救國救民的迫切愿望,曾根據時代需要對民貴君輕進行延伸解讀?涤袨橹赋,此孟子立民主之制,民為主而君為客,民為主而君為仆。故民貴而君賤易明也。郎擎霄在《孟子學案》中說,法人盧梭亦謂邦國之主權不在于一人,而在于眾人,與孟子之意相近。在他們看來,孟子的民貴君輕,政治的主體在民而不在君,把民本等同于民主,這顯然不符合孟子的原意。
因此,孟子的民貴君輕是民本思想,但民貴是指重民,而不是說民的政治地位高于君。在本質上,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很長時間沒有根本突破。直到明清之際,當顧炎武、黃宗羲等人思考如何限制君權的時候才有了一些新氣象。作為儒學大家的孟子和董仲舒,都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,因此也就不存在董仲舒背離原始儒學民本思想這一提法。
二 董仲舒“屈民而伸君,屈君而伸天”與民本思想
“屈民而伸君,屈君而伸天”是董仲舒關于天、君、民關系的經典表述。董仲舒認為,要鞏固統治,必須加強皇帝的權威,于是強調“屈民而伸君”,主張民服從君,維護君主的權威和地位。但這并不能理解為否定民本。民本是一種治國理念,君主的地位鞏固后,如何治理民,才涉及到是否以民為治國之本。周桂鈿先生甚至認為,“屈民”之民主要指的是諸侯國君。他認為,老百姓沒有權力,無法與封建統治勢力對抗。只有那些地方諸侯國君有實力與中央政權相對抗。董仲舒曾經親見景帝時代的吳楚七國之亂,屈民而伸君,可能就是從這一事實中總結出來的教訓。屈民而伸君,實際上是為了維護統一,反對分裂而提出的口號(《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的真理性》,《河北學刊》2001年第3期)。若依據這一解讀,把“屈民”解釋為背離民本就更難成立了。
評論列表